寒露節氣養生,以防“寒從足生”
- 健康萬福
- 2018-10-08
- 95
寒露過後,陽消陰長,氣溫逐漸降低,要做好足部保暖,以防“寒從足生”。「微火暖足,勿令下冷。」每晚可用溫水泡腳,驅除寒氣。
借天保暖
秋季的陽光,沒有炎夏的毒辣,溫柔和煦很補人。所以要借天時,把陽氣補藏到體內。尤其偏寒體質者,以及老人小孩,都應多曬曬太陽,滋養身體。
【曬曬身體好】
適宜時間
上午7至9點,下午17至19點。
這兩個時段的陽光最為溫和。早晚出門的路上,留出十分鐘時間,沐浴朝陽和落日,真是一大享受呀。
曬補小技巧
中醫說“背為陽,腹為陰”,面朝黃土背朝天才是補陽氣的正確姿勢。除了曬後背,下麵兩個小竅門也超實用哦。
快速充電:曬頭頂
站立于陽光下,頭微向下低,脫帽,曬頭頂的百會穴和後頸的風池穴10~15分鐘。頭頂是“諸陽之會”,曬頭頂補陽自然事半功倍。心情易低落、冬季怕冷、抵抗力弱的人,最適合曬頭頂。
溫陽養心:曬手掌
手心有個重要的穴位:勞宮穴。胸悶不暢、睡眠不好的人,常曬手心會舒服很多。
平日曬手心,每次5~10分鐘即可。可在日出時,面向東方,兩手臂伸長,手心對著太陽,同時做深呼吸,讓陽氣從口鼻及手心勞宮穴進入自己身體。
【 引火歸元】
秋收冬藏,養生可借天地之氣幫助自身把浮暑之火收歸腎水裡。《內經》有雲,“腎出於湧泉”,腎經之氣,猶如源泉之水,來源於腳下,湧出灌溉全身。
睡前按揉腳底湧泉穴有引火歸元之功,還能緩解失眠、疲勞及怕冷等情況。
【 補益肝腎】
孫真人的《攝養論》中說,進入農曆九月,人的陽氣已衰,而陰氣大盛,因此飲食方面宜減苦而增甘,以補益肝腎、補養脾胃為主,有助生髮元氣。
養脾胃,除了平時飲食規律外,還可艾灸中脘穴,引胃中生氣強行,從而祛除胃中的病邪。
寒露時節,植物紛紛將精華之氣注入種子,為來年的生機勃發儲備力量。種子類的食物很適合此時節食用:松子、花生、南瓜子、蓮子、白果、榛子等等,能補腎益精,來年春天好好生髮。
潤養的食物,如小米、黑米、菜花、核桃、栗子、山藥等,可多煮些溫暖的湯粥滋潤身體。
【 寒露養生:艾灸不可少】
艾灸三大穴位 養氣又補腎
八月節,陰氣漸重,露凝而白也。 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,表示孟秋的結束和仲秋的開始。人們會明顯感到炎熱的夏天已過,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,晝夜溫差可達10多度。陽氣在夏至達到頂點,陰氣也在白露興起。
白露開始,天氣越來越涼,一些人出現手腳冰涼、肢體怕冷、尿頻、乏力等症狀,中醫認為是腎氣不足的表現。白露時節燥氣漸盛,與風相合形成風燥之邪,必首先侵襲肺及肺所主之地(皮毛、鼻竅等)。在此節氣前後堅持艾灸調理,能有效的預防鼻腔疾病、哮喘病和支氣管等病,從而達到,宣肺理氣、化痰定喘、疏散外邪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