月經失調怎麼辦?婦科醫生詳解原因、症狀與治療方法
- 健康萬福
- 2025-06-04
- 1

一、什麼是月經失調?
月經失調是指女性月經週期、經期長短或經血量出現異常的現象,這可能是暫時性的生理變化,也可能是潛在疾病的徵兆。根據香港衛生署的統計,約有30%的育齡女性曾經歷過不同程度的月經失調問題。
月經失調主要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:
- 週期異常:正常月經週期為21-35天,少於21天為月經頻發,超過35天為月經稀發
- 經期長短異常:正常經期為3-7天,少於3天為經期過短,超過7天為經期過長
- 經血量異常:每次月經總失血量正常為20-80ml,少於20ml為月經過少,超過80ml為月經過多
值得注意的是,青春期初潮後的1-2年內和更年期前幾年,由於荷爾蒙波動較大,月經不規律屬於正常現象。但如果異常情況持續超過3個月,就應該尋求月經失調婦科醫生的專業意見。
二、月經失調的常見原因
月經失調的原因複雜多樣,可能涉及生理、病理等多方面因素。香港婦產科學院的研究顯示,求診的月經失調患者中,約45%與生活方式有關,35%與婦科疾病相關,其餘20%則由其他系統疾病引起。
1. 生理因素
現代女性生活壓力大,容易導致月經失調:
- 長期精神緊張會影響下視丘功能,導致荷爾蒙分泌紊亂
- 睡眠不足(少於6小時/天)會抑制褪黑激素分泌,間接影響月經週期
- 極端飲食(過度節食或暴飲暴食)會導致營養失衡,影響卵巢功能
- 過度運動(如馬拉松訓練)可能導致體脂率過低,引發閉經
2. 婦科疾病
多種婦科疾病都可能導致月經異常:
- 子宮肌瘤:香港約20-25%育齡女性患有子宮肌瘤,可能導致經量增多、經期延長
- 子宮內膜異位症:約10%女性受影響,常伴隨嚴重經痛和非經期出血
- 多囊卵巢綜合症:香港約5-10%育齡女性患病,特徵是月經稀發或閉經
- 輸卵管問題:必要時醫生會建議照輸卵管檢查是否通暢
3. 內分泌失調
內分泌系統異常會直接影響月經:
- 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都可能導致月經紊亂
- 高泌乳素血症會抑制排卵,導致月經稀發或閉經
- 糖尿病控制不佳可能影響下視丘-垂體-卵巢軸功能
三、月經失調的症狀
月經失調的表現形式多樣,每位女性的症狀可能不盡相同。香港一項針對1000名女性的調查顯示,最常見的月經失調症狀如下:
| 症狀類型 | 比例 | 具體表現 |
|---|---|---|
| 週期不規律 | 58% | 月經提前或推遲超過7天,週期長短不一 |
| 經期異常 | 42% | 經期少於3天或超過7天,甚至持續2週以上 |
| 經量異常 | 36% | 每小時需更換衛生棉,或經量極少僅需護墊 |
| 嚴重經痛 | 31% | 疼痛影響日常工作生活,需服用止痛藥 |
| 非經期出血 | 23% | 兩次月經間出現點滴出血或大量出血 |
值得注意的是,有些症狀可能預示著嚴重問題。例如非經期出血可能是子宮內膜病變的徵兆,而突然的經量增多可能與凝血功能障礙有關。當這些症狀出現時,應儘快諮詢月經失調婦科醫生。
四、何時應該看婦科醫生?
雖然偶爾的月經不調可能無需過度擔心,但某些情況下必須及時就醫。香港婦產科醫學會建議,出現以下情況應儘快就診:
- 月經異常持續3個月以上:偶爾一次月經失調可能與壓力有關,但長期異常需查明原因
- 經血過多導致貧血症狀:如頭暈、乏力、面色蒼白,血紅蛋白低於10g/dL
- 嚴重影響生活質量:如經痛需請假休息,或經量多到不敢外出
- 備孕超過1年未成功:月經失調常伴隨排卵問題,可能影響生育能力
- 45歲後月經模式突然改變:可能是更年期症狀,也可能是子宮病變
- 停經超過3個月:排除懷孕後,需檢查是否為早發性卵巢衰竭
特別是對於有生育計劃的女性,若發現月經不規律,醫生可能會建議照輸卵管檢查生殖系統結構是否正常,這對制定治療計劃非常重要。
五、婦科醫生的診斷方法
當您因月經失調就診時,月經失調婦科醫生通常會採取以下診斷步驟:
1. 詳細病史詢問
醫生會詢問:
- 月經史:初潮年齡、既往月經情況、症狀開始時間
- 生活習慣:壓力水平、睡眠質量、運動強度、飲食模式
- 用藥史:是否服用避孕藥、抗凝血劑等影響月經的藥物
- 家族史:母親或姐妹是否有類似問題或婦科疾病
2. 婦科檢查
包括:
- 外陰檢查:觀察有無異常分泌物或病變
- 陰道檢查:評估子宮頸情況,採集細胞學檢查樣本
- 雙合診:通過觸診評估子宮和附件的大小、形狀、壓痛
3. 影像學檢查
- 盆腔超聲波:香港最常用的檢查,可觀察子宮、卵巢結構
- 照輸卵管:對不孕患者,會進行輸卵管造影檢查通暢度
- MRI:必要時用於評估深部子宮內膜異位症
4. 實驗室檢查
- 荷爾蒙檢測:FSH、LH、雌激素、孕酮、睾酮、泌乳素
- 甲狀腺功能:TSH、Free T4
- 血液常規:檢查是否貧血或血小板異常
- 凝血功能:對經量過多患者尤其重要
六、月經失調的治療方法
月經失調的治療需根據具體原因制定個性化方案。香港醫管局的數據顯示,約70%的月經失調患者通過非手術治療可獲得改善。
1. 生活方式調整
對於輕度月經失調,醫生通常先建議:
- 飲食調整:增加鐵質(紅肉、深綠蔬菜)、Omega-3(深海魚)、維生素B群攝取
- 壓力管理:練習冥想、瑜伽,保證每天7-8小時睡眠
- 適度運動:每週3-5次中等強度運動,避免過度訓練
- 體重控制:BMI維持在18.5-23之間,過胖或過瘦都會影響月經
2. 藥物治療
常用藥物包括:
- 荷爾蒙療法:避孕藥可規律月經,黃體素可治療月經稀發
- 止血藥物:如抗纖維蛋白溶解劑,減少經量
- 非類固醇消炎藥:緩解經痛,減少經量20-30%
- 針對性藥物:如甲狀腺素、降泌乳素藥物等
3. 手術治療
對於藥物治療無效或存在器質性病變者:
- 子宮內膜切除術:適合不計劃生育且經量過多者
- 子宮肌瘤切除術:保留子宮,改善肌瘤引起的症狀
- 子宮切除術:嚴重病例的最終治療方案
- 腹腔鏡手術: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症或輸卵管問題
無論採取何種治療方式,定期隨訪都很重要。香港衛生署建議月經失調患者至少每6個月複診一次,評估治療效果並及時調整方案。對於有生育需求的患者,月經失調婦科醫生可能會建議在治療期間監測排卵,或適時安排照輸卵管等進一步檢查,以全面評估生育能力。